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是中国21世纪农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不仅缘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适应农村人口转型避免土地荒废和农业萧条的需要,而后者正构成中国新时期农业发展的潜在危机。当前,中国农村人口结构正在面临着重大转型: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城市,农村人口以妇女、儿童和老人为主,所谓的“38、61、60”部队。劳动力的流失,加之人均占有土地少,耕作农业变得无利可图。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中国农村大量土地处于半荒废和低效率运作状态。如何整合农村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产出效率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引进市场机制,促进农业企业及农业合作社发展,推动土地规模经营,是中国新世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
农民向城镇集中是促进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城市化、同步或者提前解决失地农民及其家属的就业与生活问题,避免“城中村”产生的重要途径。失地农民问题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城中村”是中国已经城市化的地区城乡二元结构的最后堡垒,失地农民问题和“城中村”共同构成中国城市化过程中难点问题。成都市推动农民向城镇集中,首先是将已经失地的农民问题和规划范围内即将可能失地的农民集中到城镇居住,先行进行居民身份的变化,同步提供就业培训、社会保障及良好的居住条件。通过集中居住,变原有农村住宅用地为纯粹农地,一旦城市发展范围拓展至此,已经不存在村庄改造的问题,提前解决了“城中村”难题。
可见,“三个集中”是成都落实科学发展观、谋求集约节约发展的科学探索。“三个集中”避免沿海地区走过的弯路,体现了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
3.城乡统筹、全方位推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支持系统是成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具体手段
成都城乡一体化发展最具有进步性的表现是没有停留在口号上,而是通过一系列统筹城乡发展的规划和政策体系,具体落实到城乡发展的各个过程之中。
成都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支持系统是全方位的,包括5大子系统:以城镇体系规划为基础的空间支持系统;以新型公共财政制度为支撑大幅度增加城市对农村反哺投入的财政转移支付系统;以打破城乡分割、建立全市统一劳动力市场为依托的失地农民培训、就业、居住与保障支持系统;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基本原则的乡村医疗卫生、义务教育、文化事业和社会保障支持系统;以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人居环境为目标的农村三大重点工程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工程、农村发展环境建设工程和农村扶贫开发工程)支持系统。
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每一个子系统都配合有一整套政策措施以及政策实施的保障体系和监督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政策效应。具体体现为成都2003年以来城乡全面健康发展、城乡发展差距不断缩小以及广大公众普遍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