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城市化的空间内涵:城市化是一个城市物质、技术、人才、文化及制度文明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是农村不断发展、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是城乡一体化的过程。
城乡一体化三条衡量标准:
一是经济标准,城乡产业效率差距不断缩小并趋于一致。
二是社会标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并趋于一致。
三是制度标准,城乡居民享受公共服务水平差距不断缩小并趋于一致。
可见,城乡一体化的本质是高质量的城市化。它不是传统的以城市利益为主体、较少考虑农村甚至以牺牲农村为代价的城市化,而是统筹考虑城市与农村发展的需要、优势互补、协调发展、谋求城市与乡村共赢的新型城市化之路。
但是,一个时期以来,中国关于城乡一体化存在三大误区:
误区之一,城乡一体化就是城乡一样。城乡一体化是相对于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而言。城乡二元结构是指在传统体制下,城乡之间采取封闭式二元化的管理结构,限制乡村人口进入城市分享工业化的成果,将为乡村提供的公共服务限制在最低范围内,导致在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快速提高的同时,农村发展严重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及享受公共服务的差距不断扩大。发达的城市与落后的乡村并存,发达的工业和服务业与落后的农业并存,较高收入的城市居民群体与相对低收入的农村居民群体并存。
城乡一体化发展就是要淡化和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谋求乡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协同发展,谋求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乡村居民提供大致均等化的公共服务。
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城市仍然是城市,人口高密度聚集、制造业和服务业高度发展是其基本特征;乡村依然是乡村,绿色、恬静、生态和低密度是其本色。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农村的最大特征是不断提高的产业效率和与城市居民趋于一致的生活质量。
误区之二,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消灭农村,消灭农民。对于任何大国而言,农村的存在是客观的,广阔的原野为发展第一产业并赢得利润提供了巨大空间;田园风光吸引大量热爱自然的人群栖息聚居。城乡一体化不是消灭农村,是要更好地建设农村,为农村居民能够更好地从事产业发展和享受更好的生活质量提供条件。
另一方面,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过程必然要大幅度减少农民和减少自然村落个数,这是完成土地规模经营和提高农村产业效率的必要前提。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充分证明了城市化的过程是城市增加和乡村减少的过程。
误区之三,城乡一体化就是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一体化不是就农村发展农村,是要在城乡互动中通过城市的发展,降低农村人口压力,释放农业发展的空间;通过政府对农村的财政转移支付,增加城市对农村发展投入力度,在改善农村道路、环境、水利等硬件基础设施的同时,注重学校、医院、社会保障等软件的建设与发展。在城乡开放的体系中谋求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