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西:我认为比较适中。
成都商报记者陈舸帆
成都试验:综合性与独特性兼具
石小敏谈成都城乡统筹发展
石小敏
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
记者:成都统筹城乡发展已有4年多的实践,现在又被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此您有何评价?
石小敏:我在成都看到,城乡差距缩小、城乡失业率很低、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很多事实和数据反映了总体情况。成都作为内陆地区,比较早地非常深入贯彻了中央“五个统筹”的精神。现在国务院决定把成都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对成都探索的肯定。
成都在实践中创造了很多经验,除了经济发展方面,还有政治、文化、社会方面的,比如调整很多机构、削减大量审批事项、把服务前端推到基层、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大规模推行公推直选,所以成都的试验是综合的。成都干部群众有创新的热情,坚持下去,走自己的路,会对全国有示范作用。
现在中国已在全球范围获得越来越高的评价,但中国很大,有特殊性,特别是西部。能否走出独特的发展路子,成都在这方面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记者:您作为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专家,近年来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服务型政府建设多有精辟见解。对成都的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以及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您怎么看?
石小敏:随着经济体制领域改革的深化,必然涉及政府治理、社会和文化领域的改革。政府如何实现自身的现代化?政府要改自己。那么政府既是改革的动力,又是改革的对象--刀要削自己的把子啊。能否穿透复杂的条块架构?老百姓信心不足。而成都的实践在这方面给我们增强了信心。成都积累过一些基础,前几年抓了干部不在状态的治理,动静很大、震动很大;还很早就把容易滋生腐败的土地利用都公开拍卖,透明度很高。从这些可以看出成都市委、市政府工作理念的转变,这是最重要的。但从一个集中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是非常难的。与经济发展形成的一个反差是,不少地方干部工作状态很不理想。但成都统筹城乡发展这么大一个战略,这个以“三个集中”、“三大工程”为核心的系统工程,需要经过一二十年的努力,需要上下齐心,那么干部一定要有非常好的状态。成都确实在干部队伍建设上有新的探索。机构改革、事权划清、公共财政、公推直选基层党组织书记,较好地解决了干部的工作状态、工作流程问题。
记者:产业发展是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的支撑力量,您对成都调整产业结构、增强产业支撑有什么建议?
石小敏:休闲、文化、旅游,我认为应该是成都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我听很多人都说,“超女”在成都炒热了就能在全国打响。这说明了成都的人气啊!还有传统文化,像金沙遗址,有可能创造出其他地方没有的东西,就是你独特的、到其他哪儿都找不到的东西。现在成都休闲的特点也在全国都传出去了。另外成都还有西部区域特大中心城市的聚焦效应,所以一定要结合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来发展产业。只要人们挣了钱愿意到成都来消费就是很好的。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以后一定就会追求精神生活,所以成都可以大力发展全国性甚至国际性的文化、休闲、娱乐、博览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