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商报记者庞惊涛
城乡统筹是一个大的资源配置
李晓西谈成都城乡统筹发展
李晓西
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所长
记者:您认为近年来成都市推进城乡统筹有何特点?
李晓西:我认为比较鲜明的特点是成都的城乡统筹之路,更多是从农村结合城市来走,这一点非常重要。它注重的是从农民的需要去推进城乡统筹;如果纯粹从城市去推进,就会有根基不扎实的问题。另一个方面,从解决城乡关系来看,成都的做法保证了农民既不失地,又不失保,而且教育条件也得到了很大改善。
记者:实现城乡统筹,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是必须的,资源上如何合理分配?
李晓西:首先,城乡统筹就是一个大的资源配置,它涉及到将城市和农村的资源进行统筹安排。在这个统筹和配置中,如果要讲占多大的比重这是事后的东西,事先比较难以准确判断,因此我们在制定规划时要留有空间。
其次,资源配置要靠市场力量和政府力量合起来配置。市场化为动力是资源配置中最重要的。比如一个项目,它价格上去了,利润多了,市场资源自然就会多给它配置。你看今天的红砂村,它的旅游很火,赢利可观,就会吸引外来资源不断对它进行投入,就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反过来,如果没有客人,它的价值也不被大家认可,即使全靠政府的力量配置资源,也是支持不住的。这就是市场的强大力量。那么成都市民认不认可红砂村?我看是认可的。有那么多人到那个地方去花钱,这个钱花给谁了?就给当地居民了!红砂村的人拿了这些钱,就可以做得更好。
但光靠市场的力量也不行,政府也要在几个方面投入。比如说基础设施的投入。在政府力量支持以后,它有了活力靠自己就能活了,走上良性循环了,政府配置资源力量就可以减弱。因此我们讲,资源的配置应以市场为主,政府引导。一个是基础作用,一个是引导作用。成都就是这样做的。
记者:如何保证政府引导的连续性?
李晓西:如果一个地方发展到一定基础,换多少领导也改不了了。比如“五朵金花”,谁来做领导也是改不了的。那么谁能改得了呢?只有市场!如果人们不来红砂村旅游了,政府和居民就会一块儿讨论怎么办。如果市场好,政府就一定会尊重农民的利益。
因此,在资源配置和城乡统筹之间,还有一个是政府的制度资源配置。这种配置要求有稳定的干部队伍和稳定的制度。即使有变化,每次也一定要有利益相关者参加,才能保证配置是稳定的、持久的,才能保护农民长久的利益。
记者:您对成都的城乡统筹有何建议?
李晓西:要量力而行、顺势而行,不要超越现实情况来拔高。什么是超越现实?比如说统筹社保资金,按理说统筹到全国层面上是最好的。比如你在上海打工,一直在交社保,等你回到成都,拿个证明成都就认。这样劳动力就彻底流动了。但现在还只能一步步走。比如留在当地的人的保障就是要稳定,要保证他们到时能拿到养老金。而对流动性大的,统筹层次越高越好。但是不要急于提升层次,即使提升也要在保护农民利益的前提下逐步提高,而且政府的责任要承担到底。
记者:顺势而行如何理解?
李晓西:一定要实事求是,一定要让农民的利益得到保障,让他们满意,这样才能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良好基础。
记者:您认为成都的城乡统筹速度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