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保障条件完全不同。成都新特区综合配套改革是一个“四位一体”的改革,不仅有经济的改革,还包含了社会、文化、政治的改革,因此在这样的改革中要求必须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这“四个文明”一起抓,不能只将目光盯在经济方面。应该说成都新特区的改革,政府职能的转变是其保障和前提,要建立一个法治、诚信、开放、服务、高效的政府,真正实现“小政府大社会”。
第六,工作重点完全不同。成都新特区的工作重点首先要思想解放、观念转变,要建立新特区的思维,思想上要“不等不靠不要”,要坚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其次要抓好城乡统筹规划;三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四是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五要抓好行政管理改革。
据了解,成都新特区将着重在构建和谐社会与平衡区域二元化发展方面作出探索,经济增长将不再是压倒一切的“硬道理”,而是要服从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不扩大贫富差距、城乡差距,不损害环境为前提。有关专家认为,发展新特区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并不是要让农村和城市一样,而是要让城乡协调发展,让农村居民收入提高,让农民也能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让城市文明普及到农村。这有利于寻找出一条新的城乡结合发展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实现中国全面崛起的关键。
此外,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市场运作也必将是成都新特区的重点。长期以来,中西部地区之所以相对不发达,除了有政策上的因素外,最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以农村经济为主;二是市场运作方面缺乏灵活性,再加上地理位置等因素,便不难理解发展农村经济和市场运作的重要性了。
据悉,设立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既是国家对成都统筹城乡发展实践的高度肯定。自2003年开始,成都市按照中央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思路,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解决“三农”问题入手,深入实施城乡统筹科学发展总体战略,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核心、以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的城乡统筹,使成都市初步走上了一条符合成都实际,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发展之路。成都实践的核心是统筹城乡发展战略部署,将原来规模小布局散的116个工业开发区调整、归并为20个工业集中发展区。目前20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已初具规模,入驻规模以上企业1105个,集中度达59.9%。多种形式梯度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成都市共规划建设600个农村新型社区,近27万农民住进了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据了解,过去4年,成都财政对“三农”的投入达到123.6亿元,2003年投入6.8亿元,2006年达到71.3亿元,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上收到实效。最近一年,成都城乡人口收入比例降至2.61:1,远低于中国城乡人口收入比3.5:1的比例。
为加快统筹城乡发展进程,成都市还于2004年率先在全国提出实行一元化户籍制度,将全市户籍人口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2006年又出台政策,消除了农民向城镇转移的“门户”限制。同时,该市基本实现城乡社保全覆盖。正是着力城乡统筹的这些实践,助推成都最终成为“国家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成都特区设立后成都及中西部地区要如何崛起,怎样崛起?成都市政府秘书长、市政府新闻发言人毛志雄说:成都的试验区在借鉴东部试验区的先进经验的同时,将结合自身特点探索出一条与东部不同的发展道路”。
据了解,成都市获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下一步将重点在统筹城乡规划、建立城乡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建立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其管理体制、建立城乡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保障体制、建立基层自治组织、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率先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