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及其管理体制、建立城乡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保障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率先突破
6月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这一文件标示成都市正式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之后的中国第三个“新特区”。
成都“新特区”与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两个综合配套试验区不同的是:成都试验区重在探索统筹城乡发展,而这也正是成都“新特区”与过去“老特区”的最大差异。
据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后强介绍,成都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诞生的全新特区:
首先,理论依据完全不同。党中央确定的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两大战略思想是新特区的理论依据。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提出的“五个统筹”中第一个就是城乡统筹,这说明成都新特区的方法是以“五个统筹”为依据的,说明新特区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也是其理论基础之一,因为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不均衡,必然难以构建和谐社会。
其次,现实背景完全不同。目前的城乡差别确实太大,已经成为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因素。西部的资源开发需要靠国家的政策来激活,西部的文化潜力也需要创新的体制机制来释放,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也需要在政策体制上有新举措,这样才能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差距。
第三,动力来源完全不同。老特区靠的是区位优势和国家政策,成都新特区则要向体制机制要潜力、要动力、要能力,而不是向国家要税收优惠、向海外要资本,因此改革创新是新特区的最大动力。这要求我们不要把希望寄托在“上面”和“外面”,只有自己真正创新才是不竭的动力。
第四,发展途径完全不同。成都新特区是真正的内涵式和内源式发展,而不是老特区那种外延式外部型的发展。以前所有的开放特区都是在沿海,其内部创新比较少,现在两个试验区都在西部,说明我们的着力点要“向内”,要从内部寻找发展动力。为此,要做好向内发展就要看清我们的问题、弱点,找好发展的关键因素,真正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