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张春霖博士,姜晓萍院长,各位领导、各位嘉宾,非常高兴在这里与各地区城市代表,各位企业家朋友,就投资环境问题进行交流。下面,围绕分论坛主题,结合政府职能,我就谈三点体会。
一,加强制度创新是优化投资环境的关键。从成都的实践看,我们在制度创新上,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根本目的在于建立高效运转的管理体制,从体制上解决一些部门职能分散、职责不明、管理层次较多的问题,进一步方便投资者。撤销了市交通局和市政公用局,组建市交通位会员,负责城乡立体交通管理。整合了涉水部门职能,重新组建水务局,打破城乡管理界限,变多“龙”管水为一“龙”管水。组建市林业园林局,实现城乡林业园林一体化管理,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撤并30%左右的乡镇和50%左右的村,精简分流乡镇人员5000多名,初步形成高效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
二是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出发点就是为了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我们在7次清除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基础上,共取消审批项目758项,占原有审批项目的66%;深入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依法优化、科学再造审批流程,大力简化和规范行政审批,推行并联审批,畅通重点项目行政审批“绿色通道”,审批效率大幅度提高。下办管理权限,将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尽可能下放给区(市)县,对原需市审批或管理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改由区(市)县审批或管理,从根本上减少审批的环节,优化办事环境。
三是建立市场运作的投资融。环境。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政府退出竞争性领域,鼓励各类资金参与成都建设。进一步放宽融资领域,打破地区、部门、行业、所有制界限,除法律法规明文禁止外,有序开放民间投资、外商投资进入领域,进一步扩展了融资渠道,搭建了投融资平台,鼓励和吸引民间资金,参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盘活存量资源,公开拍卖经营性用地,挂牌出让工业用地,招拍转让城市客用运输出租车、公交线路等政府特许经营权,促进各类资源向资本转化。进一步创新融资方式,采取BOT、TOT、ABS多种融资方面,筹集建设资金,为投资者提供良好的投融资服务。2006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898亿元,其中民间资金占55.1%。改革农业投资融资体系,积极探索财政经营性支农资金“拨改投”的市场化运作机制,主要的做法就是把掌握在发改委、财政、农口等部门的财政支农资金和支持小城镇建设的资金整合打捆,组建了市县两级现代农业发展投资公司和小城镇建设投资公司,搭建起农业发展的投融资平台,集聚了大量信贷资金投入农业,切实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效率,发挥了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截至10月底,市现代农业发展投资公司已经争取到协议贷款43.7亿元,目前我们正着手推进市供销社社私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搭建起促进全市农产品的投融资平台。
二、加强市场监管是优化投资环境的基础。
加强市场监管,既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也是维护良好市场秩序的手段,我们着力从诚信环境,市场环境,市场开放三个方面入手,强力打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一是讲求诚实守信的信用制度,这是市场经济的基础。任何经济行为都离不开信用做担保,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则。政府信用对吸引外来投资至关重要。近年来,我们强化诚信意识,建立完善和面向个人企业覆盖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的社会诚信体系。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我们坚持慎重承诺,遵守合同,信守承诺,坚决兑现,构建诚信政府。比如我们引进法国拉法基公司,台湾公司生产线的时候,承诺探讨160万落实水泥生产能力,这些工作遇到的很多阻力和问题,我们信守承诺,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确保12月底,关闭全市所有落后小水泥生产企业。关闭这些小水泥生产企业,我们可以达到700万吨生产规模。就是说超额兑现了当初的承诺,我们当初只承诺161万吨
二是扩大市场开放,进一步建立开放有序的市场力析。为投资搭建公平经济的舞台,任何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和形式设置障碍,妨碍公平竞争,排斥外地产品分割市场的规定,打破地方、部门和行业垄断,促进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在同一的市场中自由流动。凡是政府投资的项目,工程招投标全部公开进行,不搞暗箱操作。比如国际商城位于市中心黄金口岸,但是我们一把尺子量到底的阳光模式。将拆迁的难点变成利民惠民的的亮点。三是规范市场秩序使投资者可以获得与其的保证。我们坚持按照制度和规则办事,从每一季度,理性召开外资投资企业座谈会了解的情况来看,国内外知名企业都对成都公正透明的政务环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留下深刻的印象。企业纷纷表明要增加在蓉的投资项目,追加投资额度,同时我们严厉打击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行为,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对投资者的司法保护,建立和完善投资者的诉讼机制,严惩侵犯投资者人身权利和财权权的犯罪行为,解决执行难的问题,切实包括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为他们营造的良好的法制环境。
三,加强公共服务是优化投资环境的保障。
随着国内外投资的增多,项目规模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投资者对配套服务的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着力解决与投资者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问题,不管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改善公共服务手段,为投资者提供良好的服务社会保障。
一是提供政务信息服务。认真落实国务院《政务信息公开条例》,进一步完善市政务公开规定,编制政府政务信息公开内容目录。对政务信息公开的内容,实现形式、程序以及责任分工明确。把重点项目规划建立,土地征用,补充安置标准与群众利益密切的事项公开。在政务服务中心,设置触摸屏,电子显示屏,对收费的项目和标准,办事结果信息全部公开,实现阳光操作。2006年初,市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建立了法规查询库,收录并公开了各个部门依法行政400余条法律法规,做到有章可循。
二是提供行政审批服务,今年4月我市以企业市场准入行政审批为切入点,简化审批流程,建立的一窗审批,并行审批,限时办解。使群众在一个窗口审批,时间平均缩短47%。315个街道乡镇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2000多个村社区建立了代办点。形成了区市县街道,乡镇,村舍四级政务服务网络,各级政务服务网络实现了数据共享,群众可以就近,就地办理所需的行政审批。
三是提供配套服务。建好配套设施从根本上解决投资者的后顾之忧。集中精力谋求发展,推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解决投资者子女读书问题,完善国际学校和医院的配套设施,改善外资投资者在成都的生活和商业信息之外的了解等条件。加强配套服务,欧盟国家项目孵化中心在成都高新区成立,这是欧盟唯一的一个项目孵化中心。来自芬兰一个公司的市场总监,到成都寻找软化外包合作伙伴,享受到6个月免费办公室,将带来的项目分包给巅峰软件等企业,在刚刚结束的欧盟中小企业合作项目孵化洽谈会上,我们签订了128个协议,30多企业落户成都,随着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外商投资的技术密集程度也不断提高,企业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产生结构性的变化。对营销人才,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使人力资源的供给能力成为外来投资者考虑的环境因素。我们建立8所职业技术学员,注重专业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营销和管理经验,不管提高产业发展水平。成都的投资环境不断优化,积极催生了一大批企业发展壮大,吸引了一大批有实力的企业到成都发展,成都的投资环境正处于历史最好的发展时期,当前成都成为改革实验区,迎来了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我们真诚的欢迎在座的各城市企业代表,为进一步改善成都的投资环境献计出力,也欢迎企业到成都发展,我们相信成都的投资环境会越来越好。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