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四川素有“天府之国”之称,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邓小平先生的故乡,是中国改革的发源地之一。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全国率先进行了农村、企业和城市改革。近年来,四川把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四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一、综合改革、协调发展,是破解“三农”问题,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必然选择 城乡分离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二元结构,是城乡生产力水平层次差异的客观反映。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共同难题。四川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幅员广阔,人口众多,农村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区域发展差异大,城乡二元结构特征突出,集中表现为三大反差:一是资本技术密集型的现代工业与小规模分散经营的传统农业形成鲜明反差,二是面貌日新月异的城市与建设相对缓慢的农村形成鲜明反差,三是收入持续增长的城镇居民与收入水平增长缓慢的农村居民形成鲜明反差。这些反差存在的客观现实和可能扩大的趋势,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严重障碍。
四川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这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最集中的反映。国际经验表明,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城乡居民收入的正常差距应控制在2倍以内,而去年四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3.1倍。二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这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最突出的问题。与城市相比,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社会事业发展更落后,我省25岁以上的农村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比城镇少3.5年,占总人口70%的农村配置的卫生资源不到20%。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差别,是造成城乡差别最根本的因素。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这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最现实的表现。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悬殊,全省城市基础设施的人均投入是农村的17倍。由于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饮水难”等问题突出。目前,四川总体上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处于城乡关系调整的关键时期。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是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推进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是破除城乡二元体制障碍的根本途径。统筹城乡发展改革,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核心是破解“三农”问题,关键是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用新的发展理念调整城乡关系,用新的机制整合城乡资源,用统一的规划引导城乡协调发展,用配套的政策法规保障城乡健康发展,用坚实的产业支撑城乡持续发展,做到在国民经济的大循环中统筹现代农业发展,在国民收入分配的总格局中统筹农民增收,在社会的全面进步中统筹农村繁荣。
二、分类实施、梯度推进,是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有效形式四川省十分重视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工作,出台了《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形成了《关于推进成都试验区和全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实施意见》,召开全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会议和推进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点。省上和试点地区都成立了党、政主要负责人牵头的组织领导机构和专门的工作机构,建立各级各部门分工明确、责任落实的试点工作机制,推动试点工作顺利实施。
今年6月,国务院批准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标志着我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四川在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中着重把握以下几点:一是构建试点工作体系。四川自然条件差异大,有平原、丘陵、山区、高原等多种地形地貌。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人均收入水平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差距大。我省欠发达的市(州)与成都市人均GDP相差6倍以上,成都经济区每平方公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是川西北经济区的60倍以上。针对这一省情,在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中,一方面,分类实施,分别在经济发展较好、中等和较差的地区,开展代表平原、丘陵、山区等类区特征的试点。另一方面,梯度推进,突出抓好成都试验区建设,加强指导、协调和服务,为全省和全国积累经验,提供示范;与此同时,分别选择德阳、自贡、广元三市开展省级试点,其余17个市(州)选择19个县(市、区)开展市级试点,力求形成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试点工作格局。
二是明确试点总体目标。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作为有机统一体,通过规划统筹、产业统筹、投入统筹、体制统筹、政策统筹,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促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先进生产力向农村扩展、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经过5至10年或更长时间的努力,基本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基本实现城乡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试点地区人均生产总值稳定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缩小,非农就业比重和城镇化率大幅提高,使城乡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同质化的生活条件、平等化的经济政治社会权利,初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三是创新发展思路。试点地区从实际出发,科学谋划发展思路。成都市用“全域成都”理念编制新的城乡规划,实行“一城两带六走廊”的区域布局,构建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德阳市提出加快建设“1个中心城市、5个副中心城市、10个区域重点镇、70个一般镇”的新型城镇体系;自贡市提出“一圈一带两片”的思路;广元市提出立足“一核”、依托“一圈”、发展“四翼”的思路。四是突破体制障碍。鼓励试点地区充分利用先行先试和超前探索这一核心政策资源,将重心放在体制机制创新上,率先突破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障碍。成都市以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推进试验区建设,改革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对县(市、区)下放经济管理权限,开展政务服务并联审批试点,组建市级政策性现代农业发展投资公司和小城镇建设投资公司,推行基层党组织书记公推直选和差额直选,实行党务、政务和村(居)务公开,试行群众评价干部制度。3个省级试点市和19个市级试点县也启动了城乡规划体制、户籍制度、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事业、土地使用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试点。
五是找准实现途径。成都市以试验区建设为新起点,统筹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 全面实施市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着力提升统筹城乡发展水平。德阳市根据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高和县域经济较强的特点,加强市县协调,把统筹城乡改革与扩权强县试点有机结合,积极探索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路子。自贡市根据老工业城市、大城区小农村的特点,围绕结构调整进行体制创新,促进城乡产业良性互动,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增强城市辐射带动功能,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广元市根据工业化进程相对滞后、小城区大农村的特点,着力探索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现实途径。 六是实现富民惠民。坚持把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放在试点工作首位,实施“十大惠民行动”,加快建立富民惠民长效机制,让城乡居民充分享受发展改革成果。成都市把富民惠民落实到试验区建设的各项工作中,有力地促进了城乡居民充分就业,收入不断提高,差距逐步缩小。近年来,成都市新增城镇就业5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以下,就业指数位列全球城市第16位,中西部城市第1位;转移农村劳动力200万人,27万农民住进了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农民普遍获得了劳动薪金、房屋租金、入股股金、社会保障金“四金”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02年的2.7:1缩小到2006年的2.6:1。
三、创新体制,突出特色,是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重要抓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复杂的系统工程。四川将抓住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设立成都试验区和建设成渝经济区的重大机遇,进一步探索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新路子。一是建立长效机制。制定和落实支持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措施,着力解决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和差别化政策问题,在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改革的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重点是:建立城乡一体的规划建设机制、城乡均衡的利益分配机制、城乡统一的政策保障体制、城乡同步的民主管理机制和城乡衔接的政府服务机制。
二是突出区域特色。重点支持成都市创造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经验;积极引导德阳市探索在平原地区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新路子,自贡市探索在丘陵地区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新模式,广元市探索在贫困山区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新途径,形成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类型地区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新格局。三是探索解决重大问题。重点对我省统筹城乡发展改革中涉及的6个方面的理论问题和10个方面的实践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形成研究成果,指导工作实践。对试点工作中创造出的好做法、好经验和新思路、新举措,及时总结推广。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四川正处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时期,改革进入全面创新的新阶段,开放的四川,发展潜力巨大,商机无限,我们将竭力为投资者营造公平竞争、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热忱欢迎大家到四川投资创业、共创美好未来!欢迎大家到四川观光考察,感受“天府之国”的秀美山川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