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比较紧,我就尽可以把有关的情况简单的给大家做一个讨论。我想谈的一个问题,就是怎么样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来推动区域投资环境的差异化的问题,然后以此来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大家可能都知道,对海南岛的战略曾经有过讨论,也就是说海南岛的建设,是建成以制造为主的工业岛?还是有生态意义的农业岛?或者是高科技的信息岛?还是以旅游、休闲吃喝玩乐的休闲岛?这是一个战略选择,如果什么岛都建,实际上海南岛就什么都不是,你就没有差异化的竞争力,因为你和其它区域的相似性太强了。 所以这就是一个战略的选择,选择的主导力量是政府,是海南省的省政府和中央政府,政府将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决策区域的发展定位和产业结构和投入的力度等等。政府过去的政策和实施形成的现在的结构和基础,政府现在的决策和实施将会形成未来的结构和基础。所以政府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区域发展的成效。
那么成都处于盆地当中,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聚集地。他和海南岛一样,也有一个成都盆地战略选择问题,也就是说,你将成都建成为什么样的盆,工业盆、农业盆、物流盆、信息盆、娱乐盆、文化盆、娱乐盆等等,成都确实有聚集人气、商气的条件,但是什么盆都建,你和其它区域就有很强的相似性,结果可能什么盆都不是。所以问题的关键就是在于政府以什么为主导和基础,以什么为延伸,作为技术资源、能力、文化的聚集。并以什么样的构架来建设成都市。
这里面可能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就是按照成都市现在的逻辑发展,他可能会主张来发展制造业,因为从2006年15个副省级城市发展当中的13个指标当中,除了具有统计意义的8项成果性项目以外,具有产业意义的有5项,也就是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第一、二、三产业和实际利用外商投资等5项指标,就这五个方面,与其它城市相比,处于中上水平是全社会资产的投资,这在作15个城市当中处于第一,还有第二、三产业,第一产业的相对优势。说明原料占有较大的分量,第三产业的优势有旅游、休闲、会展业发展,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处于中下水平的是第二产业和外商的投资,第二产业的相对劣势,影响了地方的财政收入和出口总额,人均工业增加值,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外商直接投资又影响了第二产业的发展,所以按照常规发展的道路,改善的直接力量在于引进外资和发展制造业,问题在于,成都要不要走常规发展的道路?也就是说通过吸引内资和外资大力发展,还是考虑其它的设计,也就是吸引外资和内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改造第一二产业,这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影响GDP。但是问题在于成都市的现状是在3个产业当中相对的比重是7:44.1:48.9。第三产业已经超过第一产业的发展,这是很现实的意义。所以对政府而言,面临的成都市的发展,近忧与远虑的挑战。这是按照现在的逻辑而言。直接推出来的应该吸引内外资,然后去重点发展制造业。
从另外一方面,成都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利、天时和人和,适合于人居、教育发展的相对优势,如果从战略上吸引外资和内资,投入到现代农业,特别是通过投资现代农业,推进城乡统统筹,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扩大农村的消费,改变整个区域的发展状况,增加整个区域的市场潜力,这个意义特别重大,所以中央政府决定在成都做这个实验,也就是说尽可能的缩小城乡差别。通过综合协调和城市的问题,在成都一致起来。 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业,农业变成我们今后二三十年里面持续稳定的发展的战略根据地,如果每一个城市都可以通过城市协调,城乡协调,把乡村带动起来,这个对中国的发展意义非常的重大,因为在大的区域,包括农业区域如何构建产业的升级的模式,城乡的一体化模式将是很好的实践,如果从这个角度进行考虑,战略上可以这样设计,也就是说以现代农业、工业为基础,为信息科研、文化服务为主导,以娱乐、休闲为延伸,来构建成都盆地发展构架,这是从现实考虑可能会有一个逻辑的延伸。但是从成都现在的实际状态,特别是21世纪趋势的条件。因为现在我们可以说你非常重视第二产业,非常重视制造业,但是过二三十年之后,你就会发现,成都这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全国,特别是内陆城市是及其少有的,他就会因为这个条件去积聚人气,从而带来很大的活力。要实现这个基本构架,其基本理念的理念是以人为本,基本条件是提供高素质的人才,降低的居住成本,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高科技的信息服务、物流的配套条件,在居住等方面具有相对的优势,来吸引国内外的优秀人才和机构到这个地区来发展,经过若干年的基础建设,可以比较好的获得差异化。
投句话说现在决策、设计、建设这个差异化的投资环境,仍然依赖于成都市政府和四川省政府和中央政府,后两级政府分别在省域和全国范围内对成都进行定位和投资支持,这是三级政府的作用叠加起来的作用,所以三级政府的理念的更新和管理方式的更新,将会直接影响这方面,就是你现在要不要,或者是能不能同现在这个理念转向21世纪以人为本的理念,然后作为战略投入实施。当一个城市的发展相对成熟的条件下,需要持续的增强城市的吸引力来促进其发展,就成都而言,他的吸引力至少我认为要有四个因素。
第一个要素是这个地方很美丽,这个不用说了,主要是在于说生态适宜工作和生活。但是你看有一些风景美丽的地方,并不繁荣,不繁荣的关键,是缺乏经济基础,所以一个地区除了美丽以外,还需要有经济,还需要有繁荣。 所以第二个要素是一定要发展经济。所以经济繁荣就要建立各种产业,成为工业城市,甚至现代化的工业城市,经济基础雄厚,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多。对于成都来说,你发展什么产业,你不管发展什么产业,但是经济永远是 这个城市繁荣的基础。有的城市,尽管他经济很繁荣,比如他可能是在经济上,而是在引进外资上,甚至在工业区的建设上非常的繁荣,政府的税收非常多,非常的富有,但是你发现,他往前发展缺乏底蕴,就是缺乏文化。他可能是近20年,近10年兴起的城市,但是他确实缺乏文化底蕴,而一个城市不但需要经济繁荣,更需要一个文化的支撑力,这是长久的差异化的因素,所以他就需要有文化。成都也是得天独厚的,他有2300年的历史,但是有了文化以后,有的地区就自得其乐,就是自己在欣赏自己的文化底蕴,这种情况下,这个地区没有活力。为什么没有活力呢?因为他没有交流,他没有和国内的其它区域进行交流,他也没有和国际上进行交流,所以他没有把这种资源,把这种文化,没有把这种底蕴拿出来,和其它区域的民族进行分享,所以他也没有把其它地方好的东西吸引进来。所以没有交流就没有发展,没有交流就没有活力,所以对于一个区域来说,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交流。
所以对于成都而言,要建立一个什么平台和什么机制,把在成都这个区域上所产生出来的美丽和繁荣,他的文化,通过交流把他扩散出去,由这样四个因素,来增加一个区域的吸引力。这四个因素是缺一不可的,所以你去考察一个城市,能够完全具备这四个因素的不多。人们特别重视他所居住的区域环境。然后在这个环境当中,再考虑去什么地方就业和做什么事情。你说现在我们现在去选择一个小区,选择什么呢?并不在于他的高楼大厦,而在于许多环境的配套,所以当建筑商去建筑这个小区的时候,就要考虑这个因素。但是成都确实是内陆城市当中最具21世纪发展潜质的城市,所以千万不要把这个特点用这种大力发展制造产业,盲目的追求GDP产值,而把非常好的要素、因素丢掉。
所以如果说是经济发展的活力,就需要有一个固定的国际论坛、赛事、文化节、大量的新规则、新潮流,新的人物,新的技术去焕发新的活力,这样美丽、繁荣、文化、活力四个方面共同构成区域持续发展的整体环境,共同构成这个区域GDP的基础。我们经常说区域和区域不同,同样可以获得GDP,差别在于数值。区域和区域之间,差别就在于说你怎么样获得这个GDP,差别在于这个区域的定位,在与模式、结构、过程。所以成都的GDP的差异化在于他背后的历史、传统、习惯,在于渗透于1100万成都人口当中的理念、规则和行为。所以这是成都真正的差异化的优势。
所以除了保持产品、技术、资金和环境上的优势之外,成都更要保持渗透在人群当中的规则、理念、行为,以及2300多年沉淀下来的传统文化,大家都听一句话,“成都是一座来就不想离开的城市”。你为什么会来,为什么来了又不想离开?是什么因素具有这样的吸引力?你说是他的产业吗?你去青岛是因为海尔在哪里吗?就是因为他的高楼大厦吗?不是,在于他的历史,在于他的文化,在于你到这个地方来以后,能给你非常厚重的收获和感受。所以吸引他的并不仅仅是经济,而很多情况下是文化。而恰恰成都这个地方,和全国的城市,当然不能和沿海比,不要去走沿海的道路,也没有办法走,因为你天生不适合。但是在内陆城市方面,他的确是一个盆地当中的天府之国,他的水资源特别的丰富,文化底蕴又是那么的深厚,都有那么多宝贵的地方。所以就要吸引高素质的人和机构到这里地方来,到这个地方来创业和生根开花,有一本书叫《从优秀到卓越》,其中有一个道理就是先找到合适的人,不是先明确发展的方向,找到合适的人之后,他就会知道往哪里走,问题是你能不能把这些卓越的人吸引过来,所以21世纪关键是吸引高素质的人才,所以成都是得天独厚的,我希望在这个方面,能有更多的思想问题,而且政府能够在理念和行为上能有明确的认识,谢谢。 |